广交会不仅是“中国制造”的兜售场,与其关注持续刷新的成交额,不如借这只“风向标”,看看2015年青岛外贸,风往哪吹?
外贸新常态下,第117届广交会有新变化。刚落幕的广交会一期,聚集海尔、海信、澳柯玛等品牌企业,无疑是青岛外贸的一场大秀。今年转型线索清晰,生产销售环节,海尔“U+智慧生活生态圈”,海信“大力投入市场终端”,都是一致的资源整合“互联+”化思路;市场开拓新趋向更明显,鉴于多年积淀,青岛企业对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期待度高且提前进入布局阶段。
压力依旧不小。但与上届的焦灼氛围不同,今年会场呈现出一种“内转”的沉着。无论是针对“一带一路”调整展示产品,还是规避汇率风险采用人民币结算,或是从传统产品出口到品牌构建再到技术输出的思路变化,都呈现出青岛外贸从关注国际市场变化,到内转探讨自身转型的成熟态度。
“互联+”颠覆传统外贸模式
广交会海尔展区,一款手电筒大小的“世界最小洗衣机”很出彩。产品起于日本研发团队的一个小创意,经由东京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投入,产品半年成型。在广交会现场,欧美采购商非常买账,仅首日成交就突破700万美元。
海尔是一个缩影。从广交会前两日成交来看,青岛企业累计成交5.5亿美元,占大会成交总额的13%,比116届增长8%。整体层面,步入新常态,青岛外贸一直处于平稳发展期。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,第一季度,青岛外贸出口100.57亿美元,增长5.6%,增幅高于全国0.9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6.5个百分点。
不少企业在期待青岛外贸的下一个风口。“互联+”是今年广交会上最火热的概念。如何“互联+外贸”?海尔集团电器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告诉记者,以海尔为例,目前海尔有4家“互联工厂”:辽宁冰箱工厂、郑州空调工厂、青岛热水器工厂、佛山洗衣机工厂,共同参与“个性化定制”模式:生产环节起于用户提交需求,互联工厂接单生产,用户通过平台掌握生产进度,并参与到研发等各个环节,最终以用户付薪、评价宣告完结。
对于外贸企业而言,“互联+”意味着用户、研发、生产、制造等要素交融、交互,打破环节界限,对传统模式颠覆重组。在资源渠道的整合中给外贸注入新动力,衍生出各种新的商业模式来。
广交会一期,青岛企业验证了“互联+”魔方带来的种种可能性。冲着“本土化售后”,海信展区也吸引了不少采购商。2015年,海信做的是凭借自有品牌,直接切入海外终端,并加大对于市场终端的直接投入。目前,海信在16个国家地区布局直接销售渠道,从传统“卖产品”,到现在“产品+服务”,完成了产品和品牌的同步输出。“很多外贸企业总感慨市场形势不好,但根本的是外贸时代变了,规则玩法完全不一样了。墨守成规不转变商务模式,只会迎来淘汰。”海信集团海外家电产品线副总经理朱聃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:不能坐等国外客户来广交会“点菜”了。
青企布局“一带一路”动作多
较之“互联+”潜移默化改变着青岛外贸的发展模式,广交会上,“一带一路”市场的拓展与反馈,几乎可用蓄谋已久、期待热切来形容。
一期开幕以后,来来往往的非洲、中东的采购商接连询价,让青岛建材展区现场显得很热闹。据青岛市商务局统计,广交会前两日,青岛市建材展区成交1039万美元,比116届增长7.1%。谈及建材市场的增长点,不少青岛企业归结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政策拉动。
青岛联谊森源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本届广交会上,前来询价的中东、非洲客商较往届明显增多,前两日实现成交21.3万美元,比116届增长10%以上,比115届增长约7%。近年来,建材行业受国内地产行业影响较大。他看好出口领域,尤其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,随着开发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快,市场容量已经开始有所展现。
这也涉及城市整体战略布局。据青岛市商务局介绍,本届广交会上,青岛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双节点城市为契机,重点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城市采购商成交。青岛兴邦电子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,针对沿线城市调整展出商品类别,首日成交80万美元,比上一届增长15%以上。此外,中信保山东分公司等金融机构,还提供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采购商资信调查、信息查询等服务,帮助青岛外贸企业深耕“一带一路”。
事实上,早在基础建设市场开启之前,甚至早在“一带一路”概念圈定之前,青岛外贸企业对于这一区域布局已涉及生产、销售、整体战略等多个层面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第一季度,青岛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出口增长2.2%,基础良好,这成为下一步青岛企业开拓“一带一路”的先行优势。
大型青岛外贸企业更将“一带一路”,作为集团战略的关键点。“像东南亚这类基础较好、文化与中国较为接近的区域,计划建厂进行深度市场开拓;而像非洲这样相隔遥远,直接建厂不便的区域,主要进行产品销售,同时通过整合物流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,提高利润率。”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兴运透露,“一带一路”将成为澳柯玛集团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。
2015年,随着国家层面政策的细化,青岛企业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探索步伐还将加速。据悉,目前,海信正在做“一带一路”项目评估,最终会确定三四个沿线国家,启动重点项目。同时考虑借助这一契机,在东南亚、南亚、中亚建立工厂。
从压力焦灼到内转应对
在生产模式创新、市场开拓探索突围之路的同时,从本届广交会“风向指向”来看,2015年,全球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,外贸下行压力较大,青岛外贸企业依旧面临种种挑战。
人工成本、原材料成本上涨,引得外贸企业抱怨不迭。即使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品类,形势也不容乐观。青岛宏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良燕告诉记者,伴随着橡胶原材料价格的下跌,很多海外客户“买账不买货”。橡胶价格上涨时,客户还批量进货存货;现在价格下跌,不仅不补货反而不断压价,老客户维持起来都有难度。目前很多工厂开工率不足,而且利润也是越来越薄。
同样被“控诉”的,还有海外环境不稳导致的“货币贬值”问题。青岛万事兴橡塑有限公司重点市场在西非、南美等市场,由于政局不稳货币贬值严重。企业现场负责人勾兆怀告诉记者,以墨西哥为例,对美元贬值超过22%,导致采购商对中国工厂压价30%~40%,企业应对非常艰难。
面对客户压价、利润降低、订单不足、汇率波动、海外市场环境不稳等一系列外贸“老大难”问题,采访中记者感觉到,与前两届相比,青岛外贸企业有一种很微妙的变化:关注点从最初放在海外市场上,转向现在更加注重自身,探索企业转型的道路上来。
最受关注的依旧是汇率风险规避领域。海尔、海信等品牌企业,选择在海外设立全资分支机构或工业园区,“本土化”成交。中小企业也有应对,采访中,营上电器、海荣商用冷链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通过与海外客户沟通,最终同意采用人民币结算,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。
自有品牌建设也被提上日程。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大志称,“三流企业卖产品,二流企业卖品牌,一流企业卖标准”,品牌不仅意味着更好的市场前景,还能在原材料价格波动、汇率变化的时候,维持客户的忠诚度。目前,企业4月订单处于排满状态。2015年,征和工业将涉足欧美高端市场,并逐渐提升自有品牌出口,实现70%的出口占比。
向更高价值领域拓展延伸,也不失为极佳的转型方向。青岛三链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辉告诉记者,三链从最初收购欧美品牌,到现在为故宫博物院、央行进行安防工程建设,再到与美国UL公司合作建立检测实验室。2015年,三链将进入新的领域,开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认定。他给了记者一组数字,传统产品几乎无利可图,而新行业的利润,甚至超过传统百倍有余。
在他看来,“与其抱怨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,不如把功夫用在经营创新上。永远感觉整体环境越来越差,那只能说明企业没有进步。”